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陈光旭

陈光旭,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在有机合成化学方面,特别是在曼尼期反应的研究中曾做出贡献,并首先在国内制成液体感光树脂版。他毕生致力于化学教育事业,为中国培育了大批有机化学人才。

陈光旭于1905年12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其父陈子翘,母党世范。在家乡小学毕业后,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26年中学毕业时,适逢北伐战争,南北交通中断,且家庭经济困难,故辍学二年。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29年与秦志超女士结婚,生有二男二女。虽系家庭包办婚姻,但俩人感情甚好。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七七”事变爆发后,陈光旭随校南迁,在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任教。1942年到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研究院深造,从师于著名有机化学家亚当斯。在此期间,袁翰青、蒋明谦、邢其毅等人也在亚当斯的实验室学习或工作。以后,他们都成为中国著名的化学家。1943年,陈光旭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以《四氢大麻醇类似物的制备》的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礼来袁翰青公司任研究员,从事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后,在当时的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同时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等院校任兼职讲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化学研究所南迁上海,陈光旭留在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并于同年随土改工作队赴湖南省祁阳县工作。回北京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中国代表,北京化学会副理事长,《化学教育》杂志主编、《大学化学》杂志顾问等职务,并当选北京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生平:

1905年12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3—1941年在清华大学任助教。

1942年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并于1943年在该校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45年在美国礼来公司研究部任研究员。

1946年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7—1949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兼职讲师。

195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1951—1952年参加土改工作队,在湖南省祁阳县工作。

1963—1986年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中国代表。

1980—1987年任《化学教育》主编。

1987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曼尼期反应

陈光旭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有很深造诣,尤其对曼尼期反应的研究有贡献。自本世纪初曼尼期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曼尼期胺甲基化反应以来,几十年中,人们一直认为只有脂肪胺可以和含有活泼氢原子的酮及甲醛发生正常的曼尼期反应,从而使曼尼期反应的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为了制取β-芳胺基酮,只有先用脂肪族胺和酮、甲醛反应制得β-脂胺基酮,然后再用芳香胺和β-脂胺基酮进行胺基交换反应,才能得到β-芳胺基酮。这样不仅增加了操作步骤,产品收率也不高。对此,陈光旭提出是否可以利用芳香胺、甲醛、酮直接反应,不经胺基交换而一步生成β-芳胺基酮。他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发表了用酰亚胺类化合物和甲醛、芳香胺反应制取N-曼尼期碱的报道。这比国外同类反应的报道大约早了10年的时间。60年代中期又实现了以N曼尼期碱和酮进行交换制取β-芳胺基酮的新的合成途径。最后,终于在80年代初期实现了直接用芳香胺、甲醛和酮进行曼尼期反应制取β-芳胺基酮的愿望,并对这一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这一研究成果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芳香胺不能进行曼尼期反应的错误论点。现在已经可以使芳香胺和各种类型的酮类化合物发生曼尼期反应,得到高产率的β-芳胺基酮,大大扩展了曼尼期反应的应用范围,现已将曼尼期反应用于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之中。例如,将苯胺衍生物和丙酮、甲醛反应制得曼尼期碱,然后在FeCl3作用下合环,生成喹啉衍生物。陈光旭在曼尼期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有机化学界的重视和赞赏。1984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三等奖。

感光树脂版

陈光旭在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应用学科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8年,在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开始进行光敏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当时国际上已经采用树脂版进行印刷,而中国在这方面仍属空白。为了改变中国印刷工业的落后状况,使印刷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开始进行感光树脂版的研究工作。陈光旭在指导青年教师的同时,身体力行,经常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1971年在国内首次制成液体感光树脂版。1974年这一技术推广到全国19个省、市,为中国印刷技术的革新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这项成果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的表彰,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光敏涂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印刷制版工业和涂料工业中,为中国工业技术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教育事业

陈光旭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是中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十分缺乏。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陈光旭主持下,先后办起了三期高等师范学校有机化学研究班。在满足师资需求,提高师资水平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当年研究班毕业的学员,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的骨干力量。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以后,陈光旭成为第一批博士导师。

重视大学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和教材建设

陈光旭十分重视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材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他素以语言精炼,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著称。不管是讲授本科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他备课都十分认真。由于他讲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而深受广大学生欢迎。1955年,陈光旭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关于立体化学方面的教材。晚年,他还十分关心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亲自过问化学系本科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工作,亲自设计和主持了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了《有机化学(一)》和《有机化学(二)》,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在重视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光旭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一贯主张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必须既会教学,也会搞科研,两者不能偏废。在这方面他不仅要求青年教师这样做,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为青年教师做出了榜样。解放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学校的科研条件十分困难,许多科研仪器无法买到。陈光旭就自已动手创造条件。化学系的第一台元素分析仪就是陈光旭指导青年教师制作的。

同时,陈光旭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关心他们的业务,也关心他们的思想,鼓励青年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对所有留在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他都帮助他们制定业务进修计划,亲自帮他们选定科研题目,教会他们如何查阅文献资料,为何写综述报告等。50年代初国际上刚刚报道了二茂铁的制法,陈光旭就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教研室有不少青年教师是学俄语的,英语水平较低,查阅文献困难。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适应教学,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陈光旭在教研室内办起了英语辅导班,亲自为青年教师辅导英语,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在和青年教师的相处中,陈光旭不仅热情帮助青年人,也十分尊重青年人的意见。他经常主动听取他们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看法。

关心普通教育质量的提高

陈光旭十分关心中国普通教育质量的提高。他曾担任中国化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化学教育》杂志第一任主编。在他主持《化学教育》期间,一直主张《化学教育》要面向广大中学教师,要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扭转忽视化学实验教学、片面强调理论教学的倾向。要尊重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在编委会上,陈光旭多次强调要把《化学教育》办成学术刊物,要深入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深入探讨适合中国情况的化学教学规律,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审阅和选定各类稿件时,陈光旭一直坚持“双百”方针,在杂志上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以促进学术交流。陈光旭主持《化学教育》期间,《化学教育》成为广大中学教师学习和业务提高的园地。为了给中学教师提供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陈光旭在晚年主持编写了《有机化学专题选》系列丛书,第一卷已于1987年出版。

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陈光旭一生治学严谨,授业勤奋,为人光明磊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对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循循善诱,以诚相待,是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材,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1985年9月中国化学会在为袁翰青、陈光旭、邢其毅、蒋明谦举行从事化学工作50周年祝贺大会所指出的:“陈光旭同志时刻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孜孜不倦于发展和提高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参考源:

1.《回忆陈光旭教授二、三事》作者:袁翰青

2.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

3.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