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进取 追求卓越——记31岁的年轻教授李映伟

从中学起就给自己做了明确的人生规划,要上大学,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他以高度的热情探索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之后,他又果断地在另一研究领域上从零开始开拓研究。由始至终,他坚持不懈地走着自己既定的路。

李映伟,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2007年在他31岁时就被评为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也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目前最年轻的教授。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在母校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又前往加拿大U?鄄niversity of Cal?鄄gary化学系深造并取得博士后学位,之后又取得了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化工系的博士后学位,如此坚定地走上化学科研之路,李映伟教授精辟地总结:不管有什么诱惑,我都不会动摇!

受高中化学老师的影响,李映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被激发了,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专业。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的过程中,李映伟不仅培养了科学的思想,学会利用理念来解决问题,更培养了严谨的作风。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化学,避免国外著作在翻译过程中被曲解,李映伟先后去了加拿大和美国学习。国外的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开阔了视野。在美国的时候,李映伟明白了做科研就要做领头羊在前面领跑,做别人都没有做过的东西,更接触到了他日后的研究领域之一———氢能源。

李映伟教授申请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共4项,而与氢能源有关的专利就占了其中两项。初到美国,美国政府对开发氢能源的极其重视的态度不仅让李映伟教授感到吃惊,也坚定了他在氢能源方向研究的决心。

氢能源的开发利用其实就是利用氢气的过程。这是一种新能源,常规能源如煤炭和石油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气体、污染环境,而氢能源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氢气燃烧后生成水,既不会污染环境而且还具备再生功能。李映伟教授介绍,氢气的开发利用有三个步骤:制备,储备和应用。其中,储备是整个过程的技术瓶颈。氢气的体积大,须经过压缩才能被利用,宝马公司尝试过液氢储氢,但这样汽车会消耗很多能量。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纳米吸附,它的原理是利用纳米材料对氢气的吸附作用来吸附氢气。但由于氢气性质的不活泼,材料吸附力很弱,只能吸附少量的氢气。李映伟教授及其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发明了一种方法———氢溢流。水满往外流谓之溢流,而具有氢溢流特性的材料可以在常温下吸附更多的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储备氢气。氢溢流这种方法在此之前在国际上是没有任何报导的,凭此,李映伟教授不仅申请了两项专利,并于06年在化学学科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至今已被人引用了200多次,同时还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对氢溢流研究的热潮。

在美国的学术研究成绩斐然,也得到了权威力量的认可,如果李映伟教授愿意的话,凭借在美国的人际关系,他可以轻松办到一张绿卡。“美国再好,也不是我的家!”2007年,李映伟教授毅然地选择了回国发展,抛弃以往的成绩,在能源电池这块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上从零开始。

李映伟教授现在的团队6个人,在廖世军教授的带领下,这个团队正在能源电池这块领域上大展拳脚。来华工已近两年,谈及华工,李映伟教授对华工踏实、严谨的科研氛围赞不绝口,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危机感,“如果你不去追赶,就可能会永远落后了。”现在,李映伟教授无论再忙,也要坚持每天读一到两篇文献,因为他觉得,作为博士生导师,就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准科研的方向。

除了带博士和硕士,李映伟教授还负责本科教学。为了让课程更加生动活泼,他会在PPT里面加入有关实践应用的部分来吸引学生。老师的用心当然能得到回报,上完李映伟教授的课后,就有同学表示要考他的研究生。

——转自 化工新闻网 (http://news.scut.edu.cn/newsdtl.action?ids=2127 作者:王云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