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邱勇教授和系友欧阳颀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于2013年12月19日揭晓,化学系邱勇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达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除邱勇教授当选外,系友欧阳颀(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物理化学专业,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勇教授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荣县,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8年本科毕业于化学系并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现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长期在有机光电材料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邱勇教授自1996年以来致力于有机发光显示(OLED)材料与技术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分子结构、薄膜结构以及水、光对有机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围绕OLED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新型的电子注入材料,发明了高迁移率的电子传输材料,设计了新型的发光薄膜结构,在突破发光效率和稳定性两大技术瓶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基于自主研发技术的OLED大规模生产线,产品已广泛应用在仪表、电台等民用领域和军用领域,并成功应用在“神七”舱外航天服上。曾获得的荣誉有: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0年中国专利金奖(排名第1);2009年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欧阳颀教授1955年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安徽天长。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9年获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非线性科学及物理生物交叉科学研究。在非线性动力学实验研究中首次发现二维图灵斑图,证实了图灵在1952年提出的斑图形成机制;发现了一系列螺旋波失稳现象并对其机理作出理论解释;将非线性科学方法运用于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在对酵母菌细胞周期网络的研究中发现重要的动力学特征;通过对果蝇体节极性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生物调控网络的功能、动力学性质与拓扑结构之间存在强关联;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触点式生物开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