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李老师是在刚入学时的一次新老生交流会上,一个学长在说有机化学时提到了李老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学期有幸选到了李老师的新生研讨课“磷与生命化学”。利用这个机会,我得以接触并了解到李老师。她上课的方式很独特,大家围坐在一起,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很能激起同学上课的热情,整个课堂轻松却又让人感到真真切切是在上课。即使有时授课的内容比较深奥,但李老师总能讲得浅显易懂,而且在整个研讨课上,李老师的谈笑风生、平易近人不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激发了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这使我肯定她讲的有机化学一定会很好,从而也就对有机化学这门课充满了期待。
经过一学期的体验,李老师的有机化学确实引人入胜,不论是从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上课时的讲解,都使我们对有机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科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治学严谨
那是在上烷烃那一讲的时候,讲到乙烷交叉式与重叠式构象稳定性的差别,许多教材包括我们使用的都说重叠式构象的能量大于交叉式是因为重叠式中氢原子距离较近产生排斥力而出现空间阻碍效应造成的。但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有科学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通过计算得出乙烷交叉式更稳定真正、唯一的原因是超共轭作用。虽然因为当时还未学到超共轭作用,所以李老师并没有详细地介绍,但还是没有放过这点不讲,而是向我们提了出来,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使我感触很深。平时我们看书学习时,往往会有不理解书上所说,也不去考究而尽信书的情况,这样,如果书上讲错了,自己也就跟着理解错了。若是我们能仔细研究,不仅可以学到正确的知识,更能培养出严谨的治学之风,这对我们今后是大有裨益的。
科学求实
在李老师的课上,不时能听到她谈实验,例如讲到醚的时候她就曾提到实验安全问题。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一次她说道做实验不能照搬书本,要认真思考,不能书上说加热两个小时就拿着表计时,到了刚两个小时时就停止加热,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而要根据实验的目的与现象判断何时才算加热完成,这样,实验才能做成功。这番话时常提醒着我,我开始纠正自己过去“照方加药”的毛病,对实验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希望能使自己有所提高。同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照本宣科,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热爱化学
谈到创新,这应该是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梦寐以求的,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同样,要放下架子用赞赏的眼光去欣赏别人的创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李老师做到了。一次她上课讲到Carolyn R. Bertozzi教授发现的无铜催化的click chemistry时,十分的高兴、激动,就好像是自己的发现一样。我想这种由衷的喜悦应该就是源自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吧,这也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化学人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附:李艳梅教授简介:
1982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留校任讲师、副教授,1996年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有机化学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