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化学系:学术的摇篮,温暖的家——化学02王若瑜

清华化学系:学术的摇篮,温暖的家

化学02王若瑜

We are what we eat。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与生存环境与其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对于四年前的我而言,尚不知职业选择为何,更不知大学的意义。幸运的是,我结缘清华化学系:在这里,我不仅接触到一批的业务精良、教学有方的良师,更结交到一批极富朝气的同学。清华化学系这个优秀的集体就像一片沃土,带给我新鲜的空气与自由的天地,让我看到人生的选择自由与生活的多面可能。在这里,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化学人”,“化学零字班”与“基科零字班”更是成为了许多人身上抹不去的青春记忆。

直到本科结束以后,我才意识到:化学是一个认知世界的绝佳起点。犹记得当年在新生研讨课上,徐老师用手轻拍桌子,对我们说:“这是跳动的分子原子啊!”。我们一个个相视愕然。没错,不经过这样的熏陶与训练,我们不会如此深刻的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更不会试着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就这样,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形成了对这个世界更加客观、科学的认知:我们逐渐学习了催化剂在工业、农业的广泛应用,学习了有机合成在化工及其他行业的重要意义,学习了天然产物与药物研发过程的紧密关系,学习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化学……四年下来的知识积淀,让我们对待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精致的好奇与理性的热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体验着化学系诸多名师的风采。无论是亲自为本科生上课的老师,还是认真坚守科研一线、引领本科生初睹科研风采的老师,都通过言传身教,向我们传达着“化学”这一学科独特的魅力。讲台上,还记得张希老师的尽职投入,记得刘冬生老师的缜密逻辑,记得梁琼麟老师的温和笑容,记得李艳梅老师的亲切互动,记得危岩老师的热情四溢,记得徐伯庆老师的严谨求实;实验室里,记得庄京老师精炼简洁的要求,记得陶磊老师严谨到位的指导,记得张四纯老师对我们思想火花的激发……

当然,在化学系的学习生活中,我感触最多、收获最大的还是在科研领域。自我入学这些年,化学系不断引进优秀的教师、学生之间彼此交流的话题学术意味也很浓厚,也涌现出了科研兴趣组织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依附学校学堂计划设置的化学学堂班,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积极报名参与,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化学学堂班的活动丰富多彩,不仅让同学们每周在校园里能听到精彩的学术前沿讲座,也将我们带出了校园外,去往全国各地的优秀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参观访学,此外还为同学们提供了暑期海外研修的机会,使学堂班的同学们能利用暑假时间,去往世界各地的多所名校,如剑桥、斯坦福、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在暑期访学期间,同学们独立生活,打开眼界,感受异域科研生活,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埋下理想的种子。化学学堂班让人在提高学术修养的同时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更有许多位尽职负责、关心同学发展的好导师。他们对学堂班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令人心生敬意的同时也分外感动,在此道一声:“谢谢您,亲爱的老师!”

除了学习与科研外,化学系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多自我培养的社会工作平台:吸纳geek的科协、又红又专的TMS分会、服务研究生的研会、组织精彩活动的团委、能言善辩的辩论队、自强不息的体育代表队、各项全能的系学生会……每一个团队都是一个迅速提升个人能力的全方位训练营,期待大家的加入。

四年一梦,匆匆而过。清华化学系不大,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这个家里有着亲密无间的诸位良师,有着无话不谈的学长学姐,更有许多心手相连、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让人觉得温馨自在,充满了与大家一同前进的斗志和勇气。这样美好积极的青春时光,令人一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