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行,支教情

2013年8月,清华大学化学系支教队继承化学系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谢子长希望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17名队员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青山环绕的校园里,大学生和小学生共度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实践期间各位队员根据自己的特长给小学生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课程,还采访到了十几年前的谢子长希望小学的学生,探索短期支教的意义。此次支教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经验与感动,还让我们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初到谢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在经历了16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之后,支教小分队终于风尘仆仆的赶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谢子长希望小学。这个时节的北京还是“滂沱汗似铄, 微靡风如汤”,而位于陕北的谢小已经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了。青山环绕,绿树葱葱,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加之湛蓝的天空,舒适的温度,这份远离尘嚣的安逸让习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的我们倍感惬意。

下车后,很多孩子们跑过来帮我们拿行李。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单纯和热情,像火苗一样烧着,温热了我们的心。学校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明天才开学,这些六年级的同学是特意提前一天到学校来欢迎我们的,大家又被狠狠的感动了。想到今后一星期将在这里和孩子们分享经验与快乐,不免有几分兴奋。抛却长途跋涉的艰辛,心中充溢着对未来几天的憧憬与希望。

课堂印象:妙趣横生处,哭笑两由之

在来到谢小之前,支队就根据每位同学各自的特长进行课程分工。我们一共开设了语文、英语、历史、音乐、自然、体育这六门课,希望孩子们能在通过这六门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找到自己的兴趣。每位同学都写好了详细的教案,并准备了地图等教具,还为孩子们准备了起奖励作用的各种文具类小礼物。每位同学都期待着与孩子们的交流,盼望着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

26日,我们正式开始给孩子们上课。我们主要在下午和晚上给孩子们上课,给孩子们上课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会发生的,各种状况让我们这些“老师”或是哭笑不得,或是手忙脚乱。

一年级的语文课,小老师韩晴讲得眉飞色舞。忽然一个小女孩走上讲台递过一张水彩画,“姐姐,这是送你的。”韩晴踌躇后没有说“要认真听课”,而是谢谢那个小朋友,后果就是,以后每节课她总会带一摞画回办公室。三年级的历史课,南楠同学问大家中秋节是怎样出现的,孩子们兴奋的回答,“为了纪念屈原!”无语的南楠又问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干什么,又提醒说“看…”,以为他们会说“看月亮”,结果孩子们大声喊出“看月饼”。六年级的语文小老师孙智宇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们讲解“垮下的一代”,瞬间头脑短路,于是用拼音代替了那个“垮”字,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看不下去了,大步走上讲台,擦掉拼音,写上汉字,然后“大义凛然”的坐回自己的座位。

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大家聚在办公室就是各种吐槽,为孩子们的单纯和奇思妙想,为我们这些小老师的窘迫无奈。这使得我们的团队充满了欢声笑语。

但同时,孩子们也在我们的课堂上学到了许多。孙智宇为孩子们讲解简单的社会学知识,孙烨为孩子们展示各种民族舞蹈和歌曲的风采,王红梅和南楠的神话故事带孩子们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李姝聪的体育课上每个孩子都生龙活虎争抢着趣味接力赛的第一名……我们希望我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发现学习、阅读其实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的。或许我们教的知识他们会忘记,但他们在这几天里对某一方面所产生的兴趣也许会伴随他们一生。

采访调研:

我们希望探讨最近网络上热议的短期支教到底有何意义、利弊关系等问题,便充分利用支队已经连续支教16年的有利条件,希望能对接受过支教、现已长大的原谢子长希望小学学生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如今的生活、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支教的看法,探寻短期支教的意义。

很幸运,在学生报到当天,我们就遇到了一位送自己六岁女儿来上一年级的年轻家长。这位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在谢子长希望小学开学的前一天,他还在乌鲁木齐打工,然而为了孩子的报名入学问题,他连夜从乌鲁木齐赶至家中,并于第二天带着孩子来学校报名入学参加一年级。我们是在清华大学支教队进行办公的会议室中第一次见面的。现今29岁的他与清华大学赴谢子长希望小学支教队有着很深的渊源,在第一届清华大学支教活动的时候,他正在当时的谢小读四年级,他对于当时来支教的“大哥哥大姐姐”有着很深的印象,他记的他们带来的很多先进的知识,虽然现在已经想不起他们讲课的内容,但是他仍然记得当时那些支教的课程激发了他很多兴趣。他当时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好的,也十分希望能获得更高的教育,走出大山见识外面的世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于初二辍学并于家中务农,按他自己话说“就到这了,在村里成了家,走不出去了。”

谈到此处,他仍十分扼腕于自己辍学的经历,并觉得如果当时能够再多坚持一下,仍然有可能走出大山。所以他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他在女儿三岁时就将女儿送到学前班,但是当时孩子太小,镇里的小学都不收,所以只能到县里上学前班,到了入学年龄就立刻送来上学了。他还领他的女儿给我们看,让女儿一定要好好学知识,小小的女孩乖乖地站在爸爸旁边,和别的孩子比起来,她是整洁而乖巧的,睁着大大的漂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和她爸爸讲话。她现在也许还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要让她这么小就上学,但今后她终会理解,会支持爸爸的决定。

其实支教最初我们对于这里的现状是感到非常无奈的,对于大多数孩子,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供他们学习,大部分的家长都是文盲或半文盲,送孩子来上学的要求也仅仅是“只要让孩子认几个字就成了”。这种情况让我们感到短期支教的无助。但是这个家长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一些观点。改变的过程可能是一点一点的,数十年的积累可能才能换来一个人的成功。或许我们到这个地方不能改变很多人的现况,但总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受到影响,他们的思想会发生一些改变。但是希望的种子是可以一代一代传递的,我要给他们做一个榜样,告诉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生活,到时候你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你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去留。这样,随着时间的积累流逝,一代又一代的传递,这里的情况就会有改变。我们是希望的使者,带着希望的种子,播撒下去,哪怕只有一粒果实,也能代代繁衍不息,终能遍地开花的。

之后的一天上午,我们见到了谢苗苗姐姐。她也曾是谢子长希望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她一年级的时候清华大学化学系支教队前来第一次支教。如今的她已经是天津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接受过六年支教的她对很多支教队员记忆犹新,还能写出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做过的事,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她还记得曾经来过一位35岁的大三学生,她是一个单亲妈妈,在离婚后考上了清华。这让谢苗苗姐姐当时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她第一次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原来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性。她还记得一位姐姐会关心每个孩子是不是洗干净了手,衣领是不是折整齐了,姐姐的关心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很温暖。她告诉我们,在一年又一年的支教活动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这里的老师。有一年支教队里的一位同学和一位新分来的19岁的老师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支教活动结束后两人依然保持着联系。后来那位清华的同学毕业后去上海创业,叫上了那位老师,人生从此改变。

她觉得支教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新鲜的面孔,带来了希望,提供给孩子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让孩子们看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接受的六年的支教让她渴望走出大山,出去上学,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清华的同学们在她小小的心中种下了将来上清华大学的梦想种子,她不断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虽然最后没能考上清华,但也终于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开始了一段更精彩的人生。

关于如何让短期支教具有更长远、更有利的效果,我们一直觉得需要与孩子们建立长期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在支教这几天里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关于这一点,谢苗苗姐姐十分赞同。同时,由于孩子们在学校时是不能打电话的,她还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每个年级的班主任和孩子们建立联系,这样可以了解到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

通过调研采访,我们看到了这十六年来支教的成果,尽管仅仅是十六年来这么多毕业生中的两个人,但他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支教的意义。我们来支教,让孩子们看到人生的无数种可能性,让他们多了一种人生的选择,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为他们播下梦想的种子。也许梦想的种子在这一代还不能结下香甜的果,但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这梦想终会实现。

员情谊: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但几天的朝夕与共完全冲淡了彼此的陌生,大家一起备课,一起和孩子们玩,一起举办活动,一起谈天说地,搞怪卖萌,可谓乐趣无穷。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帮忙解决,队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是这次支教任务能够完成的重要因素。

临走前两天的一个晚上,我们陪孩子们看露天电影,猛然发现星空特别美。于是在孩子们睡了以后,一群人意气风发爬到山顶的操场上看星星。泛着白色雾气的银河,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闪着光的北斗七星,大家从没见过这么清晰漂亮的星空。清华的杨皓周指给我们各种星座,武汉理工的张圣卓带我们唱与星星有关的歌,大家一起对着不时出现流星许愿。一会儿,两名队员带着几个五、六年级的女孩子也来了。心思细腻的女孩子们舍不得大哥哥大姐姐们走,哭的很伤心。在星空下,我们拥抱着这些女孩子,安慰她们明年还会有大哥哥大姐姐们来。孩子们渐渐地不哭了,听着杨皓周讲解星星,和我们一起歌唱。我们拉着手赞叹着,感动着,场面格外温馨,这将成为我们永远难忘的回忆。

难忘子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快走了,我们和谢小的老师们一起举行了篮球友谊赛,双方势均力敌……;为孩子们举办了简单的联欢会,尽管简陋,但每个孩子都很喜欢上台表演唱歌跳舞,小小的校园充满了歌声与欢笑;为孩子们准备临别的礼物,也许只是一封信,也许只是漂亮的折纸,但孩子们拿到后都很开心;被孩子们拉到他们的家里去,在窑洞里他们洗净刚从菜地里摘下的西红柿给我们吃,遇到的每一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一定要让我们到家里去吃晚饭,他们的热情让队员们十分感动,爱上了这片淳朴而热情的土地。

最后一天,我们忙着给孩子们写联系方式、临别赠语,孩子们则给我们送来了采来的花以及他们写的信,一个孩子甚至还让我们帮忙将一封短短的信转交给去年来支教的哥哥。接受化学系教授一对一资助的几个孩子还让我们帮忙把他们用以表达感激之心的土特产带回北京,转交给教授。孩子们拉着我们的手,一遍一遍的说“哥哥姐姐别走”,虽然不断的告诉他们明年还会有其他哥哥姐姐来,但心里还是酸酸的。临别那天,很多小朋友很早就起床来送我们,车子缓缓开动,孩子们的身影越来越小,我们默默的在心里和子长说“再见”。

难忘子长,难忘“小奶茶、小傲娇”,“焦太狼哥哥、小白姐姐”这些外号,难忘突然出现在脚上引发一阵尖叫的青蛙,难忘看到《光明日报》报道我们时的激动,难忘朝夕相处的队员,难忘那些可爱单纯的孩子们!

愿每个孩子都能实现梦想,每个孩子都能迎来灿烂的明天!

作者:王红梅 张晨 唐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