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于刚刚结束了化学系大一课程的王宝源来说,可不是一个慵懒悠闲的假期,在英语夏令营结束后,他参与了两次暑期实践,并分别担任支队长与副队长,体验了真正的“快节奏”。正是这样的“快节奏”,让他与转基因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元宝哥哥”的名字,为黄土高原上一所山村学校的孩子们所知。
早在今年3月份,王宝源就萌发了调研中国转基因技术发展情况的想法。“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回首历史,重大的科技成果往往备受争议,青霉素、原子弹、核电、手机、互联网莫不如是,转基因与民生紧密挂钩,却遭受重大非议,也已家喻户晓,可真正了解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农产品的人有多少呢?”后来,他创建了自己的实践项目——国内转基因技术科研现状及企业生产调研,并转化为SRT项目,招募到十三位靠谱的同伴,一同踏上了实践的征途。
关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是一场充满火药味的论战,而这,也带给了他的队伍不小的压力。在最开始,就有人认为这个主题争议太大,可行性不高,也有人翻出网上的段子,他看到网民已经将愤怒的焰火掷向科学家们,似乎谁与转基因扯上关系,谁就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而4月初发生的“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捍卫PX低毒描述”事件,带给他很大的鼓励,也让他有了动力,他也想做一个捍卫科学、追求真理的勇士。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实践前做足了准备,但真正的考验才即将来临。2014年7月22日,支队出行项目正式启动,他的支队访遍北京、武汉的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座谈会、参观实验室、考察试验田、采访科研人员,一路上,他及时安排和完成工作任务,每天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并收集记录和感想,做好总结。十几个人的团队紧密团结在他周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为做到最好。支队最终与七家单位取得联系,分别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大北农集团、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双螺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路走来,不仅让他对国内转基因技术和农产品的发展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也让他看到了科学家们的艰辛和心酸,那些网络上尖酸刻薄毫无根据的指责犹在耳畔,眼前浮现出来的是科研人员力保心血不断斗争而又妥协低头的画面。“我们能理解目前出现的情况,一项好的技术需要人民慢慢接受,但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二十天后,王宝源还没来得及从上个实践的后期总结中抽身,就告别夕阳下的繁华,投身于支教活动中。这次,他来到了陕北延安的山村学校——谢子长红军小学,并担任支队副队长。很快,他与这里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俨然成为“孩子王”。
支教生活就像小溪流,虽然始终在欢快地前行,却也少不了磕磕绊绊。他主讲三、四年级的音乐课,也带过一、二年级的体育课。虽然在孩子们眼中备受欢迎,但也让他在孩子们眼中没有“老师”的样子,经常在课上控制不住场面,这也是其他成员面临的共同问题。每晚,支队坐在一起开会交流心得,王宝源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慢慢大家的状态也越来越好。后来,每个课间都有一大群“熊孩子”拉着“元宝哥哥”做游戏,而在课堂上,他带的三年级成为了整个学校纪律最好的。在全校活动中他也成了维持纪律的主力。
教师节的汇报表演里,他带领三年级同学们合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老师去哪儿》,获得了一致好评。他也组织了支教队伍进行了两次合唱,展现了清华大学学生的气魄与个性。
在这样的山村里,他收获的更多的还是感动。王宝源同学感叹:“我班里的一个小女生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妈妈常年卧病在床,她小小年级已懂得照顾别人,经常在我带班疲惫时来关心我,也会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温暖瞬间。这里的孩子都是如此,我能在这里看到最清澈的眼睛。”
“我也要有这样的眼睛。”他这样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