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十八年——清华大学化学系赴谢子长红军小学支教活动回顾

风雨兼程十八年

——清华大学化学系赴谢子长红军小学支教活动回顾

十几人不远千里结伴而行,投身义务支教,这是传统,是行进中的生活;我们来,我们走,情感化作潺潺流水,灌溉心田。在子长,一片晴空,一坡绿田,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一张张孩子们写满温情的笑靥,一段记忆里落脚扎根的回想,此刻都涌上心头,使人感怀万千——这是子长与清华连绵不断的情谊。

谢子长希望小学位于陕北延安市子长县,原名为枣树坪小学。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1996年由希望工程汇集八个省市的捐款,在兴建了一座二层的教学楼之后,正式更名为谢子长希望小学。

1998年7月至今,除2003年“非典”时期,队伍未能成行之外,我系以援助、支教、科普和农村考察为重点,每年都精心选拔、组织一支15人左右的支教实践队伍奔赴子长,进行为期十天左右的实践活动,到去年为止,已经坚持了十八年时间。

与延安子长希望小学的长期共建关系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成功范例,被评为“北京市社会实践示范基地”。我们不仅每年都派去了精心选拔和组织的支教队伍,而且还努力创造条件,促成了希望小学师生代表到清华的回访。2007年还在清华和子长分别举办了“十年子长,悠悠情深”系列纪念活动。2012年5月起,化学系教师在子长小学开展一对一助学活动。四年33位老师累计资助36个同学,其中有6个同学在资助下从子长小学毕业,有的虽然已经小学毕业,但老师仍继续资助他攻读中学。每年系里都会进行新的捐助招募,或因小学生毕业递补,或新增名额。只要招募一开始,就会有很多老师报名,可每年都有老师排不上。他们伸出的温暖之手,帮助山区的孩子们开启更广阔的未来。

传递希望,一路前行

清华大学学生暑期实践工作旨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同层面人群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开阔视野,激发思考,树立志向。自1998年至今,化学系赴子长支教活动已是第十八届(中途因“非典”、禽流感而暂停过),参与总人数达248人,从最初队员全部来自清华,主要由化学系同学组成,发展到如今覆盖校内多个院系,更包括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成员。

历年的实践活动由化学系团委负责组织,由团委书记和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指导,由大一本科学生担任支队队长,并负责支队工作。历年赴谢子长红军小学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支教和调研两大模块,队员们一方面为谢小学生教授系列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另一方面利用课程外时间对当地教育情况等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2015年支队长为叶林直,支教支队师生共17人于7月赴谢子长红军小学,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践活动。

传承历史,创新发展

十八年来,子长支教项目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支队历来将教学放在支教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在内容上强调专一与特色。队员们立足于实际,结合清华特色,设计了“梦想.志趣”系列精品课程,以兴趣激励同学,开拓其视野。考虑当地学校情况,队员在课堂教学之外,加入科技展览室讲解内容,引导同学们观察科学现象的同时强化思考。同时在教学方面,力求不断提高水平,完善细节。2012年支教队员首次设计公开课,面向全校老师进行公开试讲,互相借鉴,大大促进双方有效交流。

社会调研是实践活动中的又一重点。经过不断完善,调研对象更加全面,包括子长当地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2013年还访谈了已经工作成家的谢小校友;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家访等,近年来镇政府座谈也成为一项例行计划。在内容上,既有对当地教育问题、教学工作的总体概览,也有对具体支教活动策划建议等。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队员们还非常注重对学校整体的人文情怀改善,以及和同学们的感情建设。每年队员们支教时都会带去上一年队员的照片与信件分发给同学们,近几年支教队员们更是在活动后与谢小学生保持着长期稳固的联系。2015年支教活动由往年的8月调整为7月,队员们为谢小同学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毕业纪念活动。同时,在2015年实践中,支教队员们为谢子长红军小学绘制墙画,美化校园。

子长支教项目一路走来,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清华化学系学子炽热的心。历年的支教活动中,队员们保持着书写实践日志的优良习惯,每年积累几万字的实践日志。并且,在支教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会将调研内容撰写成完整的调研报告,将支教活动总体整理成实践报告,作为实践成果和后续工作的参考。

深入调研,情系子长

化学系赴谢子长希望学校(现更名为谢子长红军小学)支教调研活动,目的主要集中于从学生的角度为所支教学校提供办学建议与意见,以及调查了解当地群众教育、生活概况,从而为后续的支教活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资料,深化、细化活动主旨。

调研主要分为三部分,一者是对本校教师的访谈,二者是对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三者是对部分学生的家访调查,主要围绕学校目前的办学情况和当地的教育水平、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地对发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谢子长红军小学的教学工作之难来自于城乡差距、应试教育压力、教师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针对调研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强化基础教育、扩充学生知识面等。调研与支教互为补充,加深了同学们对子长教育发展的理解与反思,使支教活动更有意义。

收获成长,活力启程

十八年支教路上,无论清华学子还是谢小师生,无一不是收获良多。对所支教学校而言,活动本身是一种资源。不论何种形式,带去的都是外界新鲜的学习方法,思路思维;而作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这些是难能可贵的。积少成多,哪怕是短期的支教活动也能够产生影响。对于参与支教的成员而言,活动整体也是一种资源。社会实践旨在让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十五载风雨无阻,这一种对传统的延续。支教实践是一件双赢的活动;如果能够逐渐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与影响力,那么这无疑是对当地、对参与的成员极大的促进,也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风雨兼程十八年,子长支教之路将一直延伸向前。

(作者为2015级本科生辅导员曹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