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从小受到足球以及其他各种事情的影响,我对去美国的向往远远比不上欧洲,对美国的地理文化都不熟悉,直到大三上了一门美国文学的课程,才算对这个国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来到IU也有一个月了,但每天的主要生活内容还是做实验,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印第安纳州的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在波利斯的一天时间,基本可以用三个内容概括,参观药厂、博物馆、看棒球比赛。
之前上化学生物学课程的时候,就听刘磊老师讲过米国的药厂是何等不可一世,学化学和生物的学生都挤着往里面走。这个名叫Lilly的药厂在印第安纳州算是个有实力的公司,环境优雅。但同时我也明白了刘磊老师的谆谆教诲:医药这个行业,利润很大,当然风险也很大,周期很长。有的药到了临床三期给你卡下来,之前的投入就全部付诸东流了。但关注民众健康,是在美国随时都可以感受到的,美国的医生收入很好,药厂很有地位。人少一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就会高一些。那天中午在Lilly的餐厅吃中午饭,很没出息的我努力调整出优雅的状态——刀叉不能弄出声音来、说话要很轻、不能在嘴里咀嚼食物时说话,最后还是很没品的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搅拌咖啡,就直接上叉子了。
那天我最满意的是参观了当地一所以“印第安人”为主题的博物馆。我对印第安人以及与印第安人相关的美国历史的了解基本源于斯科特•蒙马戴的那本《通往阴雨的山路》,蒙马戴以一种类似于魔幻和现实结合的方式,描述了曾经印第安人的生活。有的时候,我很喜欢某种古老神秘的感觉,博物馆的那些油画生动的反映出了印第安人抗争白人的沧桑历史。可惜现在的印第安人并不多,大部分都在保留地生活。其实在美国,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种族问题,我们实验室的赞比亚师兄说自己长得像阿拉伯人,有时候会被怀疑是恐怖分子。而黑人师弟则说,美国的黑人从小就已经学会怎样去应付这种种族问题了。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们去看了场当地的棒球赛。美国人来看比赛都是很休闲很放松的状态,拖家带口的,带点儿吃的,闲暇时间来看看比赛。因为以前没有看过棒球,不懂规则,所以几个小时的时间坐在那里,看周围的老美一会儿尖叫,一会儿嘘声一片,自己总是一脸迷茫。其实美国大部分地方都只这样人很少,很安静,大家的生活属于比较闲适的状态,所以美国的小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会闷死掉的。就像第一天晚上,IU生物系的系主任David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饭,他们家的两个小孩子望眼欲穿的等了我们一天。我们去的时候那俩小朋友就在门口的台阶上坐着等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