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 月25 日在北京出发去印第安纳大学,到8 月21 日晚上回到北京。两个月的暑期交换项目,我从中收获到了很多在大学三年内不曾接触到的实验科研生活状态,也结实地体验了美国的生活。
IU 那边从一开始就对我们的整个交流项目很重视,从登记注册开始就会有完整的流程安排,而后我们的工作也按照这个节点一步步来,很有规矩。每周二中午,我们会有午餐会,我们16 人中的某个导师会过来给我们讲述他们实验室的信息、研究方向等等。在整个项目结束之后,我们还最后有一个海报展示,每个人在海报上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报告,通过和别的老师的交流而收获更多。
在印第安纳大学的两个月期间,我在Dongwhan Lee 组里面开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项目的研究,对美国实验室优异的实验条件影响深刻:一次性和各种不同尺寸的玻璃仪器,每个人独立的干净整洁的实验台。研究生在美国更多像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一份工作,大家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一般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在这样一种的良性的压力下,工作变得很愉快。我做的是一个可以运用在金属检测上的荧光分子设计,通过从头到尾的合成,我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确实对在美国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周末的时候,实验室的研究生都会有各自的生活,而不是到实验室加班。我们也在周末的时候闲下来认真考虑实验或者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的老师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实验技巧的锻炼。我也觉得可能我们的学习生活反思太少,总是好像在赶着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但缺少对整个学习状态和工作的反思,经过这两个月的训练之后,我觉得我可能将来会对反思更有体会。
在国外的师兄师姐的热情也让我们印象深刻。记得我们单独出行的三个人刚到Indianapolis的时候由于飞机晚点了6 个小时,我们错过了最后一班的长途车。而断了和师姐的联系,所以我们最后只能打的到印第安纳大学。和我们断了联系的师姐最后竟然自己开车去机场找我们。事后我们也为此抱歉不已。而在Dongwhan 组内的北大的师兄也是很关注我实验的进展,并积极帮助我解决问题,帮我搭仪器,教我做无水无氧反应,教我去打核磁等等。
对以后参加项目的同学,我的建议更多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想清楚自己适合的生活。在美国逛了一圈之后,我们中不少人对出国的想法又有了变化。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见识到了国外人的真正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盲目地以为国外的月亮特别圆。其实大学更重要的是要多去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理想并不断为之奋斗。能够发现哪些是自己适合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总比一猛子扎进去、然后悔到肠子青了好多了。我个人觉得国内外的学习各有利弊,国外的学习更容易静下心来学到专业知识(毕竟,博士是专业人才),而国内的学习可能给你的选择机会更多一些。在实验室做的项目本身不是很重要,老师也不在乎你是否完成了整个课题,更多的是希望你能进入到这个过程中体验科研、体验生活,学
会如何熟练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在国外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相处。
IU 华人还比较多,所以实在不懂的时候,大胆去问——哪怕是用中文——也会有收获。印象比较深的,刚过去的第一顿在食堂吃的时候,不懂怎么说意大利面(pasta),在窗口逗留半天,里面的一个大叔认出了我们是中国人,用中文问我要吃点什么。随后他说,这里不是美国,这里是中国。一句话让我感到天涯处处有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