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第安纳州的布卢明顿小镇生活了近两个月,感觉特别好。每天澄澈的天空加上灿烂的阳光,让人心旷神怡。小镇人很少,从三街到十街,一个下午就能走完,仿佛满地乱跑的松树和野兔才是这里真正的主角。当然,这个镇上大部分都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校区。就这样,每天在小树林里穿梭十几分钟,便可以从宿舍走到实验室。
我所在的实验室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刚开始特别受不了实验室楼里的中央空调,总是冻得要死,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带我的博士后是一个很善良的印度学姐,每天总是笑眯眯的,她的印度口音一度让我费解不已,因此闹出了一些笑话。尽管所做的实验大半在国内的基础教学实验已经有所了解,从小菜鸟到熟练操作、自由安排工作还是经历了几个星期的磨合。此外,实验室的实验员大妈Mary 人也很好,特别幽默,特别热心。几乎每天下午都有隔壁或者楼下的其它实验室大妈过来吐槽,从实验设备到老公孩子,聊得不亦乐乎。Mary 喜欢听广播,于是实验室里便总是飘着CNN 的播报或者蓝调或者交响。现在眼前还能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宽敞的屋子里充满了午后的阳光,一边加样一边欣赏卡门组曲。到了周末,偶尔还会有BBQ,大家一起吃吃饭,交流一下学术以外的林林总总。这两个月感觉小镇上的人们都很礼貌很友好,车辆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过道,陌生人之间可以相视一笑,尽其所能帮你解决困难……
我所做的工作是博后学姐课题的一部分。以前从没在一个纯粹的生物课题组待过,所以申了这个实验室想体验一下这个不同的领域。感觉实验室条件其实和国内也没什么两样,只是更宽敞更干净,药品更多。学姐想方设法帮我减轻工作量,能用试剂盒的就不用原始方法,能快速表征就不过夜。每天工作时间也相对更自主,早来早走或者晚来晚走,好像每个人都很自觉,工作八小时,不加班也不偷懒。而在这八小时里,安排总是满满的,有时连午饭都没空吃。老板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每个星期会主动找你谈工作进展,除此之外交流甚少。一个多月的时候,老板安排我做组会发言。一想到用英文讲清楚这个我不甚熟悉的领域,我就紧张得不得了。为此,那几天一直加班,想拿到好结果,最终事与愿违,但老板还是觉得讲得不错。
每天同样单纯的生活,让人感觉很简单很惬意。早上起来去实验室,下班了回寝室和国内的家人聊聊天,或者打牌,偶尔自己动手做做饭。周末逛街,心里暗地比较哪件商品在美国买更合算。趁着周末大家一起去旅游,住青年旅馆,在街上暴走。虽然大多数时候还是和同去的中国同学呆在一起,吃饭、逛街、说中文,但是感觉这种大家在一起的时光也很值得珍惜,因为平时上学的时候各忙各的交流也很少,这两个月在一起彼此更加了解,友谊也更深厚。
经过两个月,大家的想法好像一下子变了很多:有考完GRE 和托福的人决定不出国了,也有人觉得美国生活很合适。诚然美国的生活和以前设想中有一些出入,比如实验室居然没人加班,比如超市里的东西便宜得让人发指,比如那些奇奇怪怪的文化差异……但是我觉得这样安静恬淡的生活更适合读PhD,让人无欲无求潜心科研。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从大一就决定要出国,为此拼命背红宝,而从美国回来之后,我觉得可能我只是想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而适应新生活本身就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
对于以后参加项目的同学,我想说,要想了解一个陌生国度,最好的方法还是亲自来看看。也许两个月太短,只够了解一所大学,了解它的PhD 项目和申请,了解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远不够了解整个美国社会文化。但从这冰山一角也可能会粗浅地体会到一个尊重个体尊重规则的社会,也可能会看到同样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各种各样的奇怪想法。无论之后是否选择出国,这个经历本身都值得细细品味,值得我去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