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张 希
2014年7月4日
每次欢送毕业的学生们,我总是心中惶恐。我常会想象,几年前,你们踏进清华园,来到化学系,是带着怎样的理想,怎样的目标,以及对清华这几年生活有着怎样的期待。几年过去了,我和化学系的老师们是否帮助你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是否更加明晰了你们的目标?是否让你们准备好了走出校门去回馈社会?
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因为我们明白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办学的理念和条件,因为我们知道化学的未来要求同学们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验,还要懂计算,希望给予大家理论、实验和计算三位一体的培养;我们一直在努力为同学们创造到国内外交流访学的机会,因为我们希望你们要有一流的心态,既勇于面对竞争,又善于合作和协作。
有的本科学生告诉我,他们在化学系四年的本科学习过得像研究生院,一边在课堂学习,一边在实验室参与科研,像研究生一样充实,一样精彩。每当听到这些反馈,我们会油然地产生作为教师的自豪感。这正是我们作为老师以及过来人所期待的:在本科阶段,虽以通识教育为主,但也要兼顾你们每个人的个性培养,即因材施教。有志于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物理和数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很早就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我们还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因为教育的目的还在于提升人的素养和情怀。
几年前,在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我说过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点不再只是知识,还要学习创造知识的方法。今天,我要祝贺许多在座的同学们,因为你们不仅学习了创造知识的方法,并且已经开始创造新的知识。你们发现了新型共轭大Pi键及二维材料制备新方法,纳米复合合金与高效催化剂,功能超两亲分子的分子工程学,高效疫苗的自组装制备新方法,等等,不一一枚举。在此,我要感谢研究生同学们为化学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
同学们都知道,清华昔日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要明确方向和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勤奋努力,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心静如水,水到渠成。
这三种境界中,后两种,你们一定会在未来的工作中体会并追求。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们,我以为第一种境界最为重要。同学们在清华的学习平台很高,可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当你们离开校门,会有更多道路分支,更多的机会,你们就要面对如何选择的问题。选择自己合适的道路,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我自己也是如此。1992年从德国我选择回到吉林大学化学系工作,是因为吉林大学需要我。虽然那时国内生活待遇差,但有年轻人成长的舞台。2003年我又面临选择,几所国内著名大学都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且其他化学系当时都比清华强,但我主动选择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仍然是需要。相对弱一些的清华大学化学系,使我的二次创业即面临挑战,又更加有趣,有意义。十年来,我同清华大学化学系一起成长,正是清华提供的平台以及更具国际竞争的环境,使得我的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期待大家在未来面临选择时,要把自己的目标和社会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那一定会帮助你们走得更远。
我还想谈谈理想与大时代的关系,也即是责任!毋庸置疑,变革的时代,机会很多,但诱惑也多。我每年会谈理想,谈精神,不变的就是“化学工作者的责任”。在我们从事创造性工作时,要顾及创造的后果:合成新分子时,要顾及分子是否有毒和有害;工业化生产时,要顾及是否环境友好;销售产品时,要顾及是否可以再循环利用,等等。同学们,请时刻牢记你们的责任,这是我每年都重复又重复的话题。我期待你们走出校门,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化学工作者。
同学们,清华和清华化学系永远是你们的家。如果你们取得成绩,请告诉我们,我们为你高兴、以你为傲。如果你们遇到问题,请告诉我们,我们愿意一起寻找答案。同学们,你们的身上已烙上清华的印迹,不论走到哪里,哪怕海角天涯,我们都会继续关注你们,并且祝福你们!
再见!同学们!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