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举办报告会特邀张希院士畅谈对中国化学研究的思考

2018年9月13日下午在化学馆301涌泉报告厅,系务会特邀我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张希院士给全系老师作报告及交流,报告题目为:关于我国化学研究的一点思考。

张希院士首先介绍了化学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如化学内部各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许多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得益于打破学科的界限;化学研究的尺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宽阔,小到可以真正研究单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大至各种尺寸的分子聚集体;化学在走向精准化,包括基于共价键的精准合成,基于非共价键的精准组装,精确和原位的表征,高精度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已不仅仅是实验科学,实验、理论和计算成为了化学发展的三大支柱;化学与化工在重新相互影响和交叉融合,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经过几代化学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化学基础研究已经与国际接轨,并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发明了新催化剂和新反应,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首先合成了石墨炔,为碳材料领域做出了中国学者独特的贡献;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的新概念,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光电材料;发明了单分子拉曼光谱成像新方法,突破了传统化学成像的极限;在纳米限域催化和单原子催化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让我们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自信,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仍然是化学发展的大国,而不是强国。这反映在跟踪研究较多,引领研究较少,论文发表较多,问题解决较少,一年磨十剑的琐碎成果多,十年磨一剑的重大成果少。我们在许多点上有创新,但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连续的创新链和体系,影响了应用转化,成为了短板和瓶颈产生的原因之一。

为了促进我国化学研究率先实现从跟踪向并行和引领方面转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的领导下,化学部改变了以传统化学二级学科受理申请的方式,重新调整了八个受理方向为合成化学、催化与表界面化学、化学理论与机制、化学测量学、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环境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包括了核心化学,交叉学科方向,以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内容等。期望这样的改变有助于化学界跳出藩篱,跨越边界,打破常规,独树一帜,率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张希院士还特别强调了“杰青”和“优青”是一类支持青年人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独立开展创新研究的科研项目,不应该与待遇直接挂钩。对自己单位认可的青年人才,应该及早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心无旁骛地工作。“杰青”和“优青”获得者应该大胆开拓自己的方向,致力于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遵守学术规范,践行科学精神。

最后,张希院士与化学系教师进行了轻松愉快的现场交流。报告由化学系副系主任刘磊主持,系党委书记梁琼麟出席,约110位在职教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