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国科学院2011年增选院士名单揭晓,我系李亚栋教授当选,成为化学系71名教师队伍中的第4位院士。目前在化学系工作的中科院院士还有赵玉芬教授和张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沈德忠教授。
清华大学今年共有3位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另外两位分别是现为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的的南策文院士(技术科学部)和现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的雒建斌院士(技术科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生荣誉。目前在清华大学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为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最终名单从中国科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和院士推荐,并经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的314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中国科学院在2011年度共新增51名新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7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同时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产生了9名外籍院士。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上图左起:李亚栋院士、南策文院士、雒建斌院士 (转自 清华新闻网)
李亚栋院士简介
李亚栋院士,男,汉族,1964年11月生于安徽省宿松县。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8年11月首批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l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曾先后获得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担任学术期刊:Nano Research、《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科学B辑:化学》等编委和Inorg. Chem.、Chem. Mater.顾问编委。
李亚栋教授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纳米微结构与性能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针对纳米晶制备过程中尺寸与形貌调控这一富有挑战性难题,建立了由单分散纳米晶可控合成、组装到三维介孔材料制备的普适性方法,实现了贵金属、合金与金属间化合物、氧化物、氟化物、化合物半导体等不同类型的无机单分散纳米晶的可控制备;以一维纳米结构作为纳米晶成核与生长研究的模型体系,揭示出无机纳米管的层状卷曲机理,开辟了低温液相合成无机纳米管、纳米线的新途径,提出了纳米晶形貌演变的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和表面热力学模型;利用荧光与磁性纳米晶实现了生物分子富集分离、灵敏检测,并揭示出纳米晶晶面与催化性质间的构效关系,为纳米材料优异性能的发现及其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李亚栋教授先后培养博士生20余名,其中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科技部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篇Nature、1篇Science、13篇JACS.、17篇Angew. Chem.;应邀为Acc. Chem. Res.(2篇)、Chem. Soc. Rev. (1篇)等撰写综述7篇;通讯作者论文他人总引用100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