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举办2017年“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分组交流会”

3月28日下午,化学系举办 2017 年“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分组交流会”。化学系资深博士生指导教师张希院士、李亚栋院士、张新荣教授,系主任王训教授,党委书记梁琼麟副教授,化学学位评定分委会副主席李强教授,系党委副书记乔娟副教授和严清峰副教授,化学系青年教师沙龙主席陈超副教授,系教学副主任许华平教授,本系新上岗博士生指导教师及7名来自电机系、物理系、汽车系的新上岗博士生导师,共约40人出席了会议。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伟教授、校学位办副主任张圆圆老师与会。会议由许华平教授主持。

许华平教授首先全面介绍了化学系近年来博士生招生、培养、论文评审、就业及评优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化学系利用青年教师沙龙、紫荆青年教师有机论坛等形式对“青年教师如何选拔学生、培养学生”进行的交流和讨论情况,并指出开展系统的导师交流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接下来,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伟教授强调了本次分组研讨会的重要性,指出一流的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高度和学术创新水平。化学系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新举措,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导师队伍很有经验。年轻导师参与进来,与资深导师一起,希望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更进一步。

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李松蔚老师从个人工作经验出发,给年轻导师介绍了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他认为从学生选拔开始,就需要了解学生读研的动机。然后建议导师要及早给学生设置日程表,提前对学生的心理有所把控,不要让压力积累。另外,建议导师尽可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把思想上的干预保持在一个节制的范围内。

在资深导师分享阶段,李亚栋院士首先发言。他回顾了自己多年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毕业的那几年,重点是怎样快速成长起来,主要思考怎样培养学生能够更具有竞争力。第二阶段是随后的8-10年,在这阶段思考的是怎样做好自己的学术标签,在国内外怎样确立自己的研究地位。第三阶段是要开辟自己在世界上独特的研究方向,要能够做到“无中生有”。每一阶段对自己的要求和指导学生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他还对指导学生选题、怎样进行组会交流以及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等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随后,张新荣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多年指导博士生的经验。他回忆起自己读书期间,与导师相处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与导师一起做实验,在过程中收获颇多并建议年轻导师最好也能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有时学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错过发现的一些新现象。而导师在场,可以及时对其进行指导。此外,导师在给学生布置课题时应做到自己在该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并形象地比喻为“导师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最后,张教授指出,导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对学生循循善诱和予以启发。并且要关心爱护学生,不要总是批评与指责,“好导师会把学生培养得有学术理想和学术抱负”。

王训教授指出,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实验研究中,要从细节里与学生一起发掘有意义的事情,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

在自由交流阶段,年轻导师李必杰就怎样引导学生对学术产生兴趣,从而走上学术的道路提出问题。李亚栋院士建议要多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逐步引导。张希院士建议,在招生时就要把好第一关,挑出真正有志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此外,他还建议老师要以身示范,让学生愿意成为导师这样的人。青年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成长,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充分给予帮助。张希院士还对新上岗博士生导师如何开好研究组会进行了指导,强调导师应该设计形式多样的组会:在定期的工作汇报中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文献报告会中锻炼学生对领域前沿进展的把控能力;在专题研讨班中邀请领域的专家给学生补充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同时导师自己也就学生需要提高的环节进行专题讲座,包括“科学思维与科技写作”、“交流的力量”、“如何成为优秀的审稿人”等。

年轻导师刘强就怎样选才,怎样从面试中发现具有潜力的好学生提出问题。张希院士认为,好的学生都是有特点的,要特别注意有自信的学生,努力发掘不同时代学生所具有的优点和特点。张新荣教授建议,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从中分析他的优缺点等。

参会其他教师也针对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了充分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受到的启发很大,要认真学习和体会资深导师们的经验,将其应用到自己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梁琼麟副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提出导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以此与大家共勉。第一,要处理好出成果和出人才的关系,指出培养人才是导师最重要的职责;第二,要处理好学术指导和人生指导的关系,导师除了在学术上为学生提供指导外,还要在生活方面关心学生,做到为人师表;第三,要处理好“苦口”与“婆心”的关系,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用词。此外,他还提出了教师要遵守的三条底线,即政治底线、道德底线和安全底线。

会议最后,参会人员与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结业证书的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