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环太平洋高分子大会隆重召开

2017年12月10日-14日,第15届环太平洋高分子大会(PPC-15)于厦门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我校张希院士担任会议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北京大学周其凤院士与会并致开幕辞。

会议包含8个大会报告,191个邀请报告,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代表参会。会议围绕着“高分子合成与表征”、“高分子结构、性能与加工”、“聚合物表界面”、“功能自组装材料”、“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光电及能源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环境相关的高分子材料”等主题,设置了8个分会场,展示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最新成果。会议专门设置了“高分子青年学者”讨论会,以促进青年学者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此外,会议特别设置了“大分子50年”论坛,以纪念高分子领域旗舰期刊《Macromolecules》创办50周年。在此论坛上,大家回顾历史,总结已有的成就,同时展望高分子学科的未来。

高分子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斯陶丁格教授于1917年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大分子假说”,并于1920年发表了关于高分子聚合的第一篇论文。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语言和体系,成为了富有魅力的学科方向,同时创造出了纤维、橡胶、塑料等一系列高分子材料,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尽管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重大挑战,如:高分子结晶理论、玻璃化转变理论、单体序列的控制方法、性能优越的聚合物分离薄膜、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高分子材料、用于个性化医药的高分子材料、用于塑料电子学的稳定高分子体系、保持聚合物纳米结构的大规模加工方法。

高分子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面临的重大挑战,使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成为学者们的共同期盼。1989年,环太平洋高分子理事会成立。从那时开始,每隔两年组织一次环太平洋地区高分子大会,目的是加强该地区高分子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中国曾于1991年首次派三人代表参加此系列会议,之后参会代表逐渐增加,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中国高分子研究的迅猛进步,并逐渐跻身于世界一流。

大会期间,在现任理事会主席张希院士的主持下,召开了环太平洋高分子理事会议,会议选举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胡晓教授担任新一届理事会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Andrew Whittaker教授为副主席。胡晓教授是清华校友,曾于1985年在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依照惯例,下一届环太平洋地区高分子大会(PPC-16)将由胡晓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定于2019年12月8-12日在新加坡召开。

2017年12月12日召开的环太平洋高分子理事会议

理事会现任主席张希院士(右)与新任主席胡晓教授(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