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酸手性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最近,化学系魏永革副教授研究小组利用课题组自主发展的多酸亚胺化方法,选择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修饰的烷氧基化Anderson杂多钼酸簇作为特殊的亚胺化试剂,成功地将两个非手性Lindqvist六钼酸根簇与一个Anderson杂多钼酸簇组装成纳米尺度的C2手性杆状多酸三聚体(直径约1 nm、长约2.8 nm)。该方法是在多酸中引入含三羟甲基基团的有机胺配体,通过共价组装,将不同的多酸簇通过碳-碳单键连接起来,形成多酸纳米杆。由于多酸簇特大的体积阻止了碳-碳单键的自由旋转,瓦解了多酸分子的高度对称性,从而构建出含多酸的手性化合物。这一工作为多酸簇的可控组装,尤其是为设计合成新型手性多酸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10, 132, 14-15。自然亚洲材料“NPG Asian Materials”杂志于2010年3月23日在Featured Highlights栏目以“Polyoxometalates: chiral rods from achiral building blocks”为题对此工作作了特别的亮点报道,认为“本工作将非手性多酸簇构建成手性多酸纳米结构,开辟了一条多酸可控组装的新道路。”(“The work opens the road to assemble POM-based chiral nanostructures from achiral POMs in a controllabl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