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  院士

技术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

xi@mail.tsinghua.edu.cn

欢迎访问课题组主页:http://zhangxigroup.com/ 


教育背景

1982.9 - 1986.7             吉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  理学学士学位

1986.9 - 1989.7             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理学硕士学位

1989.9 - 1992.12           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沈家骢院士、H. Ringsdorf教授)


工作履历

1993.1 - 1994.12            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导师:邹广田院士)

1992.12 - 1994.10          吉林大学化学系  讲师

1994.10 - 2003.12          吉林大学化学系  教授

1996.10 - 2003.12          吉林大学化学系  博士生导师

1999.3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1997.5 - 2004.3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2003 -                             清华大学化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 - 2014                    清华大学化学系  主任

2013 - 2014                清华大学理学院 院长

2014.7 - 2018.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化学部主任

2014.12 -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  主任

2018.2 - 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副主任

2018.12 -                        吉林大学 校长


学术兼职

高分子学报 主编

CCS Chemistry 常务副主编

Langmuir (ACS) 副主编 (Senior Editor) (2008-2017)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RSC) 编委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Wiley-VCH) 编委

Small (Wiley-VCH) 编委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ACS) 编委

Polymer Chemistry (RSC) 编委

Polymer (Elsevier) 编委

Polymer International (Wiley-VCH) 编委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Springer) 编委

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 (Wiley-VCH) 编委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Wiley-VCH) 编委

Polymer Journal (NPG) 编委

ACS Macro Letters (ACS) 高级编委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RSC) 编委

ACS Omega (ACS) 编委

ACS Materials Letters (ACS) 编委

Giant (Elsevier) 编委

Aggregate (Wiley-VCH) 编委

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2010-2018)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2010-2018)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

环太平洋高分子联合会(Pacific Polymer Federation)主席(2016-2017)


研究领域

超分子聚合物超两亲分子;超分子化疗;超分子自由基


研究概况

超分子聚合新方法


超分子聚合物是一类由单体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有别于传统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由于其具备动态可逆,自修复,易降解等独特的性质,近年来日益引起广泛地关注,并已逐渐发展成为高分子科学的重要分支。

我们致力于发展新的超分子聚合驱动力以及可控超分子聚合的新方法。近年来,我们引入主体增强相互作用作为新的聚合推动力,报道了一系列基于葫芦脲 [8] 的超分子聚合物。通过合理并巧妙地设计客体分子结构,例如设计ABBA型单体,引入大位阻连接基元等,有效抑制了二聚和环化效应,成功实现在稀溶液中制备高聚合度的超分子聚合物。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可控多步自组装的策略实现超分子聚合物的可控制备。例如采用可控自分类识别的方法,实现超分子聚合物分子量的有效调控。同时我们还发展了超分子单体的可控共价聚合的策略,将难以控制的非共价键聚合转换为可控的共价键聚合,从而实现超分子聚合物的可控制备。

最近,我们将超分子化学和界面聚合相结合,建立了超分子界面聚合的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超分子聚合的方法学,为可控制备超分子聚合物材料提供了新的契机。


   




自组装的构筑基元:从两亲分子到超两亲分子


超两亲分子是指通过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氢键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等非共价键构筑的两亲分子。一些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可逆断裂和形成、与非共价键性质相似的动态共价键,例如亚胺键和二硫键,也可被用于构建超两亲分子。

  根据构筑基元结构的不同,超两亲分子的构筑策略可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创造两亲性”,即通过非共价键或动态共价键将亲水组分和疏水组分直接相连。另一类策略是“调控两亲性”,即通过非共价合成的方法对传统的完全通过共价键构筑的两亲分子进行修饰。

  两亲分子的拓扑结构往往决定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目前已有多种拓扑结构的超两亲分子被设计并合成出来,其中包括单头单尾型、多头单尾型、单头多尾型、多头多尾型以及 bola 型等。由于非共价合成方法本身固有的简易性,制备某些特定拓扑结构的超两亲分子往往能够比制备同样拓扑结构的传统两亲分子更省工时以及更简单。

  得益于非共价键和动态共价键固有的动态性,通过理性设计,向体系中引入对pH、紫外-可见光、竞争性组分、酶以及温度等外界刺激敏感的基团,可以使超两亲分子在特定条件下改变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即赋予其刺激响应性能,这也使超两亲分子在智能纳米载体、化学分析、高发光智能材料和高抗菌效率的超分子光敏剂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超分子化疗:降低抗癌药物毒性并提高疗效


化疗是肿瘤临床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常用的化疗药物存在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大、对肿瘤细胞的专一性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与首都医科大学孙志伟教授和陈月月博士合作,提出了“超分子化疗”的新策略。

  超分子化疗致力于利用超分子方法降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并提高其抗癌活性。在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中,一些辅助肿瘤生长的标记物(如带有多个正电荷的精胺)会过量分泌,并作为细胞增长和繁殖的必需物质。基于此,我们设计采用大环主体分子来包载临床抗癌药物,降低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并且利用肿瘤标记物来选择性地释放抗癌药物。一方面,肿瘤标记物可以通过与大环分子的竞争结合来置换药物,重现其抗癌活性;另一方面,肿瘤标记物会被大环分子所消耗。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抗癌活性的进一步增强。

我们采用葫芦[7]脲来分别包载模型药物二甲基紫精和临床肠癌特效药奥沙利铂成功验证了以上的超分子化疗策略。以奥沙利铂为例,其与葫芦[7]脲形成主客体复合物,表现出对正常细胞较低的毒性。对肺癌与肠癌细胞,由于过量表达精胺,通过竞争置换释放的奥沙利铂会杀死癌细胞;同时,精胺与葫芦[7]脲的结合会导致癌细胞微环境中的精胺浓度降低,促进癌细胞的凋亡。因此,奥沙利铂与葫芦[7]脲形成的主客体复合物展现出比奥沙利铂本身更强的抗癌活性。该超分子化疗的策略设计简洁,有很强的潜在实用价值,有望应用于精胺过度表达的肿瘤治疗。

                           




超分子自由基:调控有机反应及构筑功能材料


有机自由基既是常见的反应中间体,也是功能材料的构筑基元,调控自由基活性,对调控反应和构筑材料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了“超分子自由基”的新概念,系指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稳定或活化的自由基。

  我们利用葫芦脲的静电效应调控分子轨道能级,或利用其空间位阻效应抑制分子聚集,实现了对多种自由基阴离子的稳定,以此构筑了一类新型的有机近红外光热材料,并发展了选择性抗菌的超分子体系。

  我们进一步利用葫芦脲的静电效应,实现了对自由基阳离子的活化,以此建立了一种超分子催化的新方法。如芬顿氧化反应涉及自由基阳离子为反应中间体,葫芦脲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活化自由基阳离子,降低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而显著加速此反应。

  此外,由于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超分子自由基可以具备自适应的反应活性,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实现稳定与活化之间的动态转换,展现超分子催化的独特优势。


                           


奖励与荣誉

1994    入选原国家教委“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

1994    霍英东青年基金

19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1997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

1997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1997    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8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8    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

2001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2004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4    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

2004    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2005    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

2006    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Fellow

2009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邀请报告荣誉奖

2010    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2013    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Fellow

2013    香港浸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

2016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国际访问学者奖

2016    吴征铠化学奖

2016    美国化学会(ACS)Fellow

2016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7    Peter Timms 报告奖

2018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0    中国化学会会士


学术成果

代表性论文:


1. A Self-Degradable Supramolecular Photosensitizer with High Photodynamic Therapeutic Efficiency and Improved Safety,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706-710.

2. Tough and Multi-Recyclable Cross-Linked Supramolecular Polyureas via Incorporating Noncovalent Bonds into Main-Chains, Adv. Mater., 2020, 32, 2000096.

3. Charge-Reversal Surfactant Antibiotic Material for Reducing Microbial Corrosion in Petroleum Exploit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ci. Adv., 2020, 6, eaba7524.

4. A Supramolecular Radical Dimer: High-Efficiency NIR-II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nd Therapy,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5526-15531.

5. Dissipativ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Powered by Light, CCS Chem., 2019, 1, 335-342.

6. Supramolecularly 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From Consecutive Dimerization to Polymeriz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8545-8549.

7. Supramolecular Radical Anions Triggered by Bacteria in situ for Selective Photothermal Therapy,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6239-16242.

8. Supramolecular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A Controllable Method of Fabricating Supramolecular Polymeric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7639-7643.

9. A Supramolecularly Activated Radical Cation for Accelerated Catalytic Oxid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8933-8937.

10.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Promoted and Controlled through Self-Sorting,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535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