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十年| 王建平:长跑在清华 人生马拉松

无体育,不清华。这是新一代清华学子喊出的响亮口号,实际上在历届的每个清华人的行动上都得到了体现。当年清华每天下午四点半之后铁打般的课外锻炼时间,炼就了一批批清华人强健的体魄。

我在校期间的主要锻炼方式,就是简单两个字:跑步。这个自初中三年级开始的爱好,伴随我于1982年来到了心往已久的清华;而在清华的本科五年,则更是我坚持长跑的五年。那时候的我,只要有一天不跑步,傍晚就会感到浑身上下仿佛有千百条小虫子在抓挠,哪儿都不自在,这种感觉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去跑步,只要有短裤、T体恤、田径鞋就行,没有什么手机跑步APP,没有臂膀和手腕上的迷你心率监测仪和计步器,也不需要什么户外跑步装备。一说要去跑步,几个同学简单地撑腿、扭腰、热热身,然后就一二三走起、跑起了。东大操场与我们的十二号楼宿舍只有咫尺之遥,是我最钟爱的跑步场。无论是平时的跑步锻炼,还是运动会前的备战训练,每天都要跑2000-3000米左右,很少间断。几年下来,已不记得在东大操场的400米跑道上留下了多少圈足迹、洒下了多少滴汗水了。而西大操场,在参加系运会和校运会的中长跑比赛时,我们也会去光顾。有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也会结伴去清华校园西北方向的圆明园内跑步,在福海周围体验一下那种山地越野赛的感觉。就这样,在清华园里啃了五年书,跑了五年步,磨破了十多双白色胶底田径鞋。毕业离开清华之际,我把最后那双已磨损的田径鞋洗净、收好、“挂靴”,珍藏了多年。

今年海外校友提出了“毕业三十年,跑回清华园”的倡议。尽管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我已海归十余年,这个倡议还是唤起了我对昔日在清华园内坚持长跑的美好记忆。虽然已有多年没有认真地进行过长跑训练了,可自认为早期积淀的跑步“底子”还很厚实,跑步的功夫还在身上,于是跃跃欲试,毅然报名参加了4月15日的“U-RUN2017校园马拉松”的10公里项目。而且我的工作单位就在蓝旗营对面,今年实现“跑回清华园”,对我而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

4月15日午后,我重新回到了魂牵梦系的清华园,并按图索骥找到了之前闻所未闻的紫荆操场,结识了许多新老校友,摆pose、拍照、欢笑,这些都是赛前极为轻松的事情,很快就搞定了;困难的是接下来顶着初夏的烈日,完成自我许诺的马拉松赛。曾经把3000米看作是小菜一碟的我,尽管偶尔还接触一点力量训练与跑步锻炼,但早已没有了昔日的体力、却有着比昔日增加了不少的体重;因此,与其说是马上要跑校园里的马拉松,还不如说是一直在跑内心中的马拉松。比赛开始了,我与绝大多数比我年轻三十岁的清华学子互相追逐,经过了一番可以想象的拼搏与自我挣扎,但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我知道我有底气,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而且在3000余名参赛者中名列第1333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作为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2级唯一的一位“毕业三十年”的参赛者,我可以骄傲地说,我自豪;因为我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用酸痛的双腿和起了泡的脚底板证明了“毕业三十年,跑回清华园”真的是可以做到的。

离开清华三十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们都已年过半百了。有句老话说:人过三十日过午。可对现代人来讲,哪个没有“人过五十也只不过是日当正午”的感觉呢。况且,今年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校友顺利地完成了半马项目(21公里)。老同学们,时不我待,赶快活动活动那自以为已经快散架的筋骨,收敛收敛那逐年渐显富态的肚腩,走起来、跑起来吧!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人生的马拉松还长着呢,我行,你行,他也行。让我们继续保持强健的体魄,再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参加U-RUN2017清华校园马拉松有感

王建平

清风初暖紫荆香

华园重忆旧时光

三千学子老中青

马拉松赛再辉煌

王建平

1982-1987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学士;1987-198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现为中科院大学教授。